2012年3月,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河南省核农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同位素所”)。
一、学科方向与研究内容
1、农作物辐射诱变育种
在育种方向上,紧密结合我省优势农作物生产需求,围绕品质改良、产量潜力提高和抗逆性等主要目标开展品种和资源创新。在技术研究方面,以辐射育种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航天搭载种子处理技术研究解决育种搭载成本问题,通过搭载种子地面育种配套关键技术研究提高育种效果,建立航天与辐射育种核心技术。通过该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传统杂交育种等技术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
2、农产品辐照保藏
主要进行辐射对食品及农产品的保鲜效果研究,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开展食品中农药和抗生素残留辐射降解研究,并针对食品中常见的致敏蛋白质和生物毒素开展辐射降解研究;进行畜禽肉、水产品的辐射保鲜研究,利用辐射技术杀灭各种寄生虫和致病菌,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针对国际贸易的需要开展进出口农产品的辐射检疫处理研究及应用,防止国外病虫害通过国际贸易传入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辐照工艺标准化研究,以提高放射源能量的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粮食辐射杀虫的商业化应用;建立辐照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监督体系。
3、农业示踪技术应用
结合我省大农业的主导产业,根据不同作物和动物特性分类开展农业同位素示踪技术应用研究,为我省农业科学研究提供有力地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小麦等主要农作物高产、优质、节本栽培中水肥及其它化学物质吸收、运输和代谢规律研究;主要农产品及食品农药残留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农业生态环境相关技术研究等。
二、学科优势
1、核农学与现代农业结合紧密,可以解决农业科研和生产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
2、同位素所在核农学研究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和论文、论著,研究水平位居全国同学科前列。
3、同位素所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近20项,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人才结构合理,初步形成了一支核农学研究团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科技创新型团队。
4、同位素所是河南省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单位,同时也是中国原子能农学会常务理事单位。
5、重点实验室为河南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植物辐射诱变和农产品辐照加工研究的平台,也是大专院校学生的实习场所和社会科普基地。
三、交流与合作
同位素所多次代表我省参加国内外核农学合作与交流,主办了多次核农学学术活动,并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农业部核技术与航天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大学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1、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项目——电子束辐照烟草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2、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项目——小麦航天与辐射诱变育种研究。
3、与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合作。
四、预期目标
1、科研立项:根据自身科研优势,围绕重点实验室的各个重点研究方向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由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织论证,重点申报并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重大(点)科技计划项目,计划每年成功申报2~3项。3年内成功申请国家级计划或基金项目1项。
2、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结合目前重点实验室各个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外聘教授在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情况,计划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12人,提供30~ 60名本科学生实习和培训。三年内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8名,引进博士研究生2~3人,团队总人数达到35人。
3、科研成果:根据重点实验室各个学术研究方向所承担的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攻关项目的情况,承担完成省级重点科技项目2~4项,申请专利和新品种保护3项,承担完成2项市级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完成2项省级科普工程项目。
4、研究论文:三年内计划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CI、SCI 2~3篇。出版学科专著1部。
5、项目产业化:三年内推广科技项目2项,为重点实验室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
6、建设规模:实验室面积1200 m2;仪器设备1000万元以上;中试车间面积1000m2以上;投资规模1000万元;团队人员规模35人。
五、对我省经济、科技发展的作用
1、通过资源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
2、保证食品安全、延长食品货架期、改善品质、延伸食品产业链条,促进地方品牌建设和对外贸易。
3、支撑河南农业科学基础研究,为全省搭建一支专业队伍和研发平台,实现河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